由於新買的B社產品實在不怎麼好用,因此這兩天從朋友手上接手了一臺多餘的D-Link DIR-300(因為他接著買了一臺傳說超穩定的某牌高階機種,所以這臺基本款機種頓時就無用武之地了)。 採用的CPU是Atheros 2317,時脈為182MHz,內建16MB的記憶體和4MB的Flash,硬體規格算是中規中矩。無線網路的模組也是由Atheros所提供,規格為802.11b/g,只提供路由器一種模式。值得一提的是這臺路由器的韌體版本可以改刷DD-Wrt,利用這種破解改機的方式,能夠讓DIR-300的硬體提供更多功能。

盒面外觀。 打開盒子之後,和市面上的其他產品一樣,都是裝滿滿的 ^^"。 內容物一覽,其中包括一包可供壁供在牆上的壁虎和釘子。 機體外觀,相較於D-Link沿用多年的銀灰相間外殼,可以說相當有質感,機身內建的燈號一應俱全,相當完整。 將機器轉個半圈,看一下屁股,機器提供1WAN、4LAN,採不同顏色標示以區分角色,共5個100Mbps網路埠的基本布局,天線為可拆式,如果覺得訊號強度不好的話,可以改買增益更高的天線取代內附的2dBi全向型做為替換。 左側有一個WPS鍵,能與個人端電腦之間,快速完成加密連線的設定。 壁掛孔位於機器底部,這裡可以看到各個網路孔的角色說明。 網頁介面支援中文語系,而且是預設值,可以降低設定上的難度。 設備提供連線精靈及手動設定兩種方式完成網路的初始設定。 開始依序完成各項設定。 設定管理者密碼。 設定時區。 可透過DHCP、靜態IP及PPPoE等常見方式連結外部網路,這次我採用第2種方式 輸入連結固定IP所需的各項資料。 按下連線鍵就會套用先前所做的設定。 儲存設定並重新開機。 無線網路提供自動及手動兩種設定方式,我採用第一種方式設定家中的無線網路。 開始依序設定無線網路。 設定SSID及加密選項,透過此介面設定無線網路,會強制要求使用者設定加密,其中WEP是預設值。 顯示剛才設定好的項目,按一下"儲存"鍵便會套用這個設定。 套用剛才定義好的無線網路設定。 可設定URL Filter,禁止存取特定網頁,並能搭配排程器使用。 這裡可以設定虛擬伺服器,對於有在內部架站,或者是玩P2P的人來說,就要設定這個功能。 可在此設定應用程式的觸發規則。 可設定MAC/IP的綁定,僅有特定的電腦才能透過這臺設備存取網路。 可選擇是否啟用SPI防火牆、DMZ及設定流向式的防火牆規則,就網路第4層的管理來說,算是功能較完整的一臺設備。 可以調整無線網路硬體模組的設定,如果擔心溢波問題,讓住家以外的人搜尋到此設備,可適度調整功率大小,預設是100%。 這裡可開啟WAN Ping、UPnP,WMM,及Burst Mode無線加強模式。 可設定靜態路由,不過我想大多數人用不到這個設定才是。 設臺設備內建了簡單的QoS引擎,可設定上下行的流量大小,因此可以想見的是這臺設備採用了Linux的HTB模組來開發QoS功能,在功能上並能保證VoIP及影音流量的優先權,顯示D-Link重寫過HTB的設定,因此可以針對VoIP這透過UDP傳送封包的服務提供QoS(Linux的QoS模組預設不具備這個能力)。 這裡可用於查看設備的Log,以及從事更新、備份韌體,及重設裝置的管理員密碼等設定 我拿到的這臺機器出廠時已經預刷了最新的1.04_b16版韌體,因此不需要再更新。 新版韌體修正了一些問題,其中對於一般家用使用者來說,最有用的一項就是修正開啟BT時會當機的問題(我不太用BT,不過網路上有人測過新版韌體,還是會......)。 和其他廠牌的無線路由器不同的是,DIR-300的中文化介面採Patch的方式安裝,也就是說,先裝好新版的英文韌體,然後再透過韌體更新的方式傳送中文韌體的Patch檔。 可透過網頁介面察看設備目前負載的Session總數。 透過Iperf測得的NAT效能約為70Mbps,在一般家用的路由器當中算是相當出色的。 同時開啟10個Session也相差不大。 利用工具持續送出UDP Session,試了幾次都是跑到1600多停止,在使用出廠預設韌體的情況下,對於Session的處理能力仍是不太理想,值得注意的是,這款設備的Session滿了之後,即會暫時停止回應(Ping不到Gateway),不知是利用Watchdog重新開機還是狂砍Session的方式讓設備恢復正常運作。 在設備周圍1.5公尺處,測得的無線網路傳輸能力約23Mbps(未開啟加密,同時採自動頻道設定),符合802.11g的效能表現。 當我把筆電移動到相隔7公尺,間隔一道牆的地點再做一次測試,和前陣子買的WCR-G54相比,也是衰減約一半,但是整體則果則是再好上一些 ^^。 測試下來之後,我的感覺是這臺設備適用於平常不使用P2P軟體的環境,70Mbps的NAT效能,理論上使它具備不錯的頻寬擴充能力,假使我家從目前的10/2Mbps的VDSL升級到10Mbps、20Mbps對稱的光纖線路,應該還是夠用才是,然而,需注意的是,隨著設備功能的愈開愈多,無論是NAT效能,或者是最大Session數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。 除了原廠韌體之外,DD-Wrt是另一個可行還項,DD-Wrt內建的功能很多(Network 01有很完整的教學文章),像是VLAN(需視Switch晶片有無支援、VPN Server及Session調整等。不過DD-Wrt就和企業資安常提到的UTM一樣,當設備提供多合一的附加功能,則需分配一定程度的硬體資源來處理這些工作,個人覺得像是VPN這類需要從事加、解密的工作,就不適合在個人端的硬體平臺上處理,此外,雖然使用者可以在DD-Wrt的網頁介面自由調整Session極限的大小值,不過內建的記憶就那麼多,刷了多合一功能的DD-Wrt之後,肯定是更加的捉襟見肘,再怎麼調,並不會比起原廠韌體有著太好的表現,這也是網路上很多人刷了DD-Wrt之後,還是抱怨設備會當機的原因所在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d11bo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